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02-20 00:23:11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册“认识分数一、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的第一课时《认识分数》。分数的认识是数概念的一次拓展,本册“认识分数”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且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又接触得较少,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本单元只是“初步”,对分数概念的教学仅定位于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初步认识和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本课时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继续学习分数和学习小数的有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在充分理解“平均分”的基础上,初步感知和体验分子、分母的含义;能正确读、写简单的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通过参与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观察探究、动手实践、分析概括等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探索和发现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一来表示,认识几分之一,并能正确表示出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能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三、预设教学流程

为了使上述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切实落实,我预设如下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本步骤教学中,我设想由特殊到一般,从认识1/2迁移至认识几分之一。

1、认识1/2kfn

“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第一个环节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引入郊游时分食品的情境,把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1个蛋糕都平均分成2份。当分到一个蛋糕时,学生发现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整数来表示,这时,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实问题发生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了求知的欲望。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强调每份都是它的1/2。并结合1/2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以及各部分的具体意义,这样教学不仅在发展学生符号感上有意义,而且容易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加深了对1/2的理解。

2、认识几分之一

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来认识: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都是它的1/4。在认识1/2的基础上认识1/4。接着出示了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判断这些图还可以用1/4来表示吗?主要是对平均分的理解,进一步强调一定要平均分。

认识几分之一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利用各种学具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圆,还有铅丝,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表示出1/4,贴在黑板上,并说说为什么可以用1/4来表示。这时再追问学生:用的东西不一样,折的方法也不同,涂色部分形状更是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1/4来表示呢?让学生思考讨论发现:平均分的图形不同,它们的1/4形状也不一样,但相同的地方都是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了4份,所以每份都可以用1/4来表示。教师重点指出“要讲清是谁的1/4”。这里为今后分数应用题中分率与对应单位1埋下伏笔。

接着是利用课本P99想想做做第一题的四幅图,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图形是怎样分的,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引导学生完整地叙述几分之一,并学会写分数。因为前面已突出认识了1/2和1/4,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直观图形认识几分之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二)在感受几分之一中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书本第99页第三题,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书本上是没有的,加入这一内容第一为比较分数的大小作准备,第二是为估计1/3做铺垫)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100页第5题,通过涂出指定的分数,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三)面向全体,分层练习

新课标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在数学知识、数学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差异,分层练习,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这2个练习:①想想做做第6题,《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哪一部分大些?②播放生活中的一段广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广告中的动态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最后一幅图又是两人分蛋糕,每人“半个”,让学生体会数学来自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接着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分数。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的第二课时。

2、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几乎无处不在。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也可以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让学生学习平均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平均 ……此处隐藏23200个字……黑夜?把月亮画上去吧!

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一天的时间这样短,怎样才能干更多的事呢?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自然地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3)沟通两种计时法

同学们,为了让大家吃好早饭,二七区教文体局把咱们上课时间向后推迟了10分钟,这可真是个好消息。瞧!这就是我们新的作息时间表(屏示),你能把它填写完整吗?填完后跟你的小伙伴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作息时间表

节次12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

午第一节上午8:30——上午9:108:30——9:10

第二节上午9:20——上午10:00()

课间操()9:50——10:10

第三节上午10:20——上午11:00()

第四节上午11:10——上午11:50()

中午

午第一节下午2:40——下午3:20xx:40——15:20

第二节下午3:30——下午4:10()

活动下午4:10——下午5:00()

【使学生在“观察范例,发现规律——完成表格,应用规律——组内交流,概括规律”的思维过程中,掌握两种

计时法的互换。(上午相同,下午只需加上或者减去12即可。板书)】

3、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为学生准备了三个现实题材:

(1)观察图画内容,你知道答案吗?引导学生运用观察钟面和画线段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53

首班车:6:00

末班车:20: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开往:火车站

19

首班车:6:00

末班车:21:00

本站:淮河路

下站:路寨

开往:火车站

郑州市商业银行营业时间

储蓄:周一至周日9:00——17:00

结算:周一至周五9:00——12:00

13:00——17:00

(2)李叔叔要去火车站附近的红珊瑚大酒店参加会议,晚上8:30结束。他能赶上哪趟公交车回家?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收集有效信息的能力。

(3)这是银行的营业时间牌。到这个牌子,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综合的分析、深入的思考。

4、趣味游戏,巩固深化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得真好,为了奖励大家我带你们玩一个游戏。我用握拳的手臂表示时针,另一个手臂表示分针,请同学们根据2个手臂的位置和夹角判断它表示的时刻。(做动作)引导学生体会这个钟面既可以表示3:00也可以表示15:00。然后再出示18:00和6:00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时刻时针和分针在钟面上的位置是相同的。

【这个环节看似游戏,实则是对本课重难点的巩固和深化。】

5、回顾质疑,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还可以激发学生运用上网、阅读、请教等方式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本节课的教学画上了一个内容丰富的省略号。】

四、突出重点,精心设计板书

我采用了比较式板书形式,突出了重点难点,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设想,希望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实现。】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5

一、创设情境,明白为何而学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我想在这节课中,这个价值的体现,无非就是让学生明白这个四则混合运算学了以后有什么用,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学习。针对这一点,我就创设了跳绳比赛这个情境,意在通过学生列式解答,比较后发现,综合算式和分步计算虽然都能达到目的,可谓是殊途同归,但是,很明显两条路是不一样的,综合算式显得更简洁、更概括,体现了它的优越性,说明我们今天的学习是有价值的,是有意义的学习,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要用到的,这样设计为后面的继续学习的必要性作了很好的铺垫。

二、自主探索,明确运算顺序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中括号的出现是第一次,从这个符号的名称到它的作用,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一部分可能还没有听说过。根据这样的学习实际,我就安排了让学生自己来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题目,目的是想让已经知道的学生用中括号来体现它的作用,让还不知道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想办法来使原来的题目跟现在的运算顺序符合。就像课堂中出现的情况那样,有一个学生就用了大小不同的小括号以表示区别,通过比较发现,可是可以,但区别不明显,有时候甚至会搞错,而形状不同的中括号,用在这里比较合理。这样的安排,使已经知道中括号的学生进一步明白它的作用,使还没有听说过的学生从这里更明确了,它只是改变运算顺序的一个符号、一个记号而以,它的作用和小括号是一样的。在这样的比较中,学生对运算的顺序就更加明了了。

三、角色换位,培养逆向思维

平时的课堂上,我们一般都是老师出题考学生,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学生还是被动的。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更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最后,我安排了考考老师的题目,让学生当老师,来考老师,因为每个学生都有想把老师难倒的心理,所以积极性非常的高,个个参与,小手举得高高,而在这参与中,无形地训练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四、时时提醒,注意有效阅读

“阅读”一词,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用得很多,特别是高段,老师都很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其实,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时时刻刻都含有阅读,如何使学生会阅读、能阅读,提高有效阅读的能力,也是我们数学老师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有效阅读来帮助解答问题,在本节课中,我特意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1、在情境中,看完题目后,我就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在哪个地方值得提醒大家注意的”,由此来引起学生通过阅读概括要点,为问题的解决搭桥铺路。2、在计算118+1536÷12×63-59118+1536÷12×(63-59)两个题目中,我有意让学生说说怎么样会做得更快?你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阅读题目,比较两个题目的异同,发现在做第二个题目时可以“偷懒”,把中间的答案抄过来就可以了,这样的安排,学生明白了仔细阅读、认真看题的必要性,给解题速度带来了方便。3、错例分析,提高阅读的能力。在完成了题目后,我安排让学生在数学小家庭中交流,并要找出成员错误的原因。这里的意图一是概括存在错误的主要原因,以提醒大家注意;二是培养学生的有效审题的能力,判断做得对或错很简单,但要看出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就不简单了,这需要非常认真地去看、去观察才能完成的,这给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又起了很好的作用。

不足之处:

题目的难度有所偏大,导致时间紧张,因为考虑面面俱到,重点突出不到位。

《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